距离开展还有:

行业新闻

迈向农机工业2025,路在何方?

2015/05/06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农机工业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迈向农机工业2025,打造农机制造强国,敢问路在何方?我们的回答是:创新!
  一、迈向农机工业2025,必须聚焦聚力创新
  2014年,我国规模以上农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4180.6亿元,同比增长8.8%,与2013年16.31%的增幅相比下滑明显。但是也不必过于悲观。虽然农机工业发展速度降了,但发展的质量升了,农机产品科技含量、质量性能和行业集中度、售后服务水平提高了。主要农机产品已能满足国内市场90%以上的需要,国际竞争力也得到进一步增强。2014年,全国农机工业出口总额105.66 亿美元,同比增长12.68%;进口总额24.82亿美元,减少2.75%;累计进出口贸易顺差80.84亿美元,其中联合收割机出口额增长31.23%,进口额下降55.29%;拖拉机出口额增长24.58%,进口额增长1.44%。
  当然也不能盲目乐观,我国农机工业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美国约翰迪尔公司2014年销售收入36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250亿元),这比我国2014年全部2207家规模以上农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总和的一半还多。尽管我国农机工业发展质量有所提升,但是大而不强的特征依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
  过去10多年来我国农机工业的快速发展,一是依靠购置补贴政策拉动,二是依靠投入大量廉价劳动力,走的是规模速度型发展路子。现在,一方面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家财政收入增速下降,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大幅增长不太可能;另一方面,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阶段性变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增幅从2010年开始逐年降低,2010年农民工数量比上一年增长5.4%,2011年增幅降为4.4%,2012年进一步下降为2.9%,2013年降为2.4%,2014年增幅仅为1.9%。因此,依靠大幅增加农机购置补贴和大量投入廉价劳动力的路子已经行不通了。
  我国农机工业发展要迎头赶上,实现弯道超车,就必须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大力推进技术创新、装备创新和模式创新,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
  二、迈向农机工业2025,农机企业必须苦练创新的内功
  聚焦聚力创新,农机企业的任务是扎实练好创新的内功,积极研发新技术,生产新产品,创造新模式,探索新业态,以质取胜,以技取胜。
  一要加强技术创新。国际上普遍认为,研发投入强度达到5%以上的企业才有竞争力,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的仅能维持,不足1%的难以生存。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有较大差距。美国企业研发投入一般占销售收入的3%,而我国企业不到1%,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仅0.77%,我国500强企业平均研发投入也仅为1.27%。从农机行业来看,我国农机生产企业与发达国家也存在较大差距。美国约翰迪尔公司每年研发投入都在5%以上。约翰迪尔公司作为一家成功的“百年企业”,其长盛不衰的秘诀就在于注重研发、不断推陈出新。该公司推出的移动app产品在农机市场已有较高的占有率,其中JD Link和Mobile Farm两款app新产品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28%和16%。我国农机企业研发强度低,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不高,除了国内用户,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主要为农机零配件。2013年我国产值1000万元以上农机企业2154家,平均研发投入不到1%;产值排名前50的企业平均研发投入不到2%。要推动农机产品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必须充分发挥农机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进一步加强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研发投入,加大对大马力拖拉机动力换挡、无级变速和静液压传动、大型谷物收获机械割台折叠、高效低损脱粒分离清选、智能监测等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力度,加快补齐高新技术有效供应不足这块短板。
  二要加强装备创新。利润率和市场回报率是一个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标志。大而不强、盈利能力低是我国企业的通病。2006年,美国约翰迪尔公司销售收入221.48亿美元,利润16.94亿美元,人均销售收入47.58万美元,人均利润3.64万美元;凯斯纽荷兰公司销售收入129.98亿美元,利润2.92亿美元,人均销售收入51.38万美元,人均利润1.15万美元;我国时风集团公司销售收入16.27亿美元,利润0.71亿美元,分别占约翰迪尔公司、凯斯纽荷兰公司利润的4.2%、24.3%,人均销售收入6.025万美元,人均利润0.264万美元,分别占约翰迪尔公司、凯斯纽荷兰公司人均利润的7.3%、23%;一拖公司销售收入1.176亿美元,利润0.18亿美元,分别占约翰迪尔公司、凯斯纽荷兰公司利润的1.1%、6.2%,人均销售收入4.629万美元,人均利润0.71万美元,分别占约翰迪尔公司、凯斯纽荷兰公司人均利润的19.5%、61.7%。企业盈利能力低,意味着承受利息、负债和盈利波动的能力不足。造成企业盈利能力低的主要原因,除了创新投入少、创新能力不足之外,还有管理和生产手段落后。我国绝大多数农机企业加工装备落后,生产条件恶劣,车间里零配件堆放散乱,工人满身油污,生产加工过程基本上是连敲带打、噪音刺耳,让人经常想到“手工作坊”四个字。国外农机企业重要零部件机械加工多采用封闭的加工中心生产线,钣金加工采用激光和联合冲剪设备,焊接采用机械手,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程度高,产品质量有保证。我国农机企业要积极学习借鉴国外企业的先进理念和做法,改善生产条件,优化制造工艺,积极采用基于知识工程的通用部件数字化快速设计方法、关键部件新型材料多元多相强化技术、复杂部件整体化无模快速精益制造技术、精确控制热处理技术、自动化生产线技术、工业机器人等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新装备,大力推进“机器换人”工程,逐步淘汰传统落后生产设备,不断提升先进制造能力,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企业的利润率、资本回报率。
  三要加强模式创新。苹果和阿里巴巴是当今世界创新最为成功的两家企业,苹果公司是企业科技创新的杰出代表,阿里巴巴是模式创新当之无愧的典范。多年来,阿里巴巴持续创新商业模式,在潜移默化影响国人消费习惯的同时,也改变了生产、批发、零售等整个产业链。农机企业在加强科技创新、装备创新的同时,要向阿里巴巴等企业学习,大力推进模式创新。要由提供农机产品向提供农业生产的整体解决方案转变,大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积极开展网上营销、在线服务和融资租赁,以用户为中心,用户需要什么服务,企业就提供什么服务。在这方面,国内一些大型骨干农机企业已经成为积极的“探路者”。如:洛阳一拖公司投资数千万元建立数字化信息服务中心,实施专营化营销战略,有效提升了终端销售和服务能力;福田雷沃重工搭建了物联网服务平台,该平台集成了呼叫中心系统、整机销售系统、配件服务系统和GPS系统,实现了智能自助服务、现场维护服务、配件维修服务三种服务模式的创新;同时,福田雷沃重工与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卓越租赁、招银租赁等20多家金融机构合作开展大型农机具融资租赁等业务,并于2011年成立了汇银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汇银担保有限公司,大大减轻了农民购机压力,提高了用户忠诚度,培植了企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四要加强业态创新。农机企业不能就制造抓制造,要充分利用自身资金、技术、渠道、人才优势,积极突破“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市场开拓”单一路线,努力缩短产品研发推广周期,把服务范围向农业和服务业延伸,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和服务附加值,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如福田雷沃重工和中联重科积极开展示范农场建设,探索农机农艺深度融合、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农业装备模式,为客户体验创造机会,有效减少了从研发生产到市场推广的中间环节,进一步密切了企业与终端用户的联系,使农机新产品试验更便捷,问题反馈更直接,用户体验更丰富,促进了农工商合作、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迈向农机工业2025,政府必须创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
  聚焦聚力创新,政府的任务是创造有利于企业创新的环境,鼓励创新精神,扶持创新行动,保护创新成果,当好企业创新创造的引领者、助力者和护航者。
  一要从政策上鼓励创新。近年来,国家对农机化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农机化投入越来越大,2014年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已经达到237.5亿元。要用好农机购置补贴等强机惠农政策,引领农机企业向创新上聚焦聚力。前些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要求必须是通过农机推广鉴定、列入推广目录的农机产品才能享受补贴,要通过农机推广鉴定必须符合市场销量已经达到的台数限制等前置条件,农机新产品可能因为推出时间短、达不到推广台数要求而被置于农机购置补贴门槛之外,这一规定因不利于创新而饱受争议。针对这一问题,农业部今年出台的《2015—2017年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指导意见》,对原来的补贴政策作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一是将补贴产品与推广目录脱钩,在补贴种类范围之内,只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的,获得省级农机推广鉴定证书的产品都有资格享受补贴;二是明确将开展新产品购置补贴试点,部分农机新产品即使暂未经过推广鉴定,只要是农业生产急需、技术先进、质量可靠,也可以纳入补贴范围。这些改革举措,积极回应市场关切,必将进一步调动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当前,各级政府正在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发展规划,农机化和农机工业发展规划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秉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理念,充分体现科学性、前瞻性,从发展布局、政策措施等方面为农机工业创新发展提供支撑引领。
  二要从项目上扶持创新。农机企业在创新前期,投入多、收效微、压力大,迫切需要政府在资金项目上给予大力支持。山东省从今年开始启动实施农机装备研发创新计划,每年安排40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计划用3~5年时间,初步建立起研、推、用一体化的农机创新工作机制,研发创新一批关键急需、新型智能的农机装备,优化提升一批技术先进、功能适用的农机装备,验证示范一批复式高效、质量可靠的农机装备,加速农机新技术、新成果转化应用,有效改变全省粮食作物生产装备不全不优和经济作物生产装备短缺落后的状况,推动农机装备结构优化升级,为全面提升现代农机化水平提供有力支撑。农机创新和农机工业转型升级仅靠一省之力是远远不够的。建议从国家层面设立科技创新重大专项,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项目为纽带的政产学研推协同创新机制,加大对粮棉油糖农机装备研发创新的扶持力度,重点支持农机化应用基础研究、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让优势科研团队及成员获得长期稳定的支持。同时,要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引导社会力量投入,保障农机持续创新。
  三要从执法上保护创新。长期以来,我国农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知识产权监管部门执法力度偏弱,行业内知识产权侵权问题时有发生。有的农机企业和科研机构对参加地方农机部门组织的新机具展示会、演示会表现不够积极,主要原因竟然是怕自己研发的新产品被别人仿造。在新疆自治区知识产权局公布的2014年保护知识产权10大典型案例中,商标、农机专利侵权占8件,是侵权案件“重灾区”。农机知识产权领域法治不彰已经成为农机工业创新发展的瓶颈。推进农机工业创新,必要条件是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造者的积极性、保护民族工业。因此,政府知识产权监管部门要守土有责,主动担当,一方面要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力度,引导农机企业强化知识产权意识,建立健全企业法务部门和知识产权机构,科学谋划专利布局,积极运用法律武器,有效维护自身权益;另一方面要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主动查处农机知识产权违法案件,扎实推进侵犯知识产权案件信息公开,将恶意侵权行为纳入社会信用评价体系,对违法情况严重、所跨区域广、涉案金额大的违法者依法从重从快处罚,不断加大对创新者合法权益和创新成果的保护力度。
  转型升级是迈向农机工业2025的必由之路,创新创造是打开农机工业转型升级之门的“金钥匙”。我们坚信,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时代洪流中,农机企业和政府有关部门齐心协力,同筑强国梦,共唱创新歌,迈向农机工业2025,一定成功!


免责声明:内蒙古农机展转载上述内容,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版权所有:呼和浩特市艾克思博会展有限责任公司 蒙ICP备18004729号-2 技术支持: 会天下

在线咨询

网站已关闭

您的网站已到期,请及时续费
联系电话:400-606-1198

微信扫码添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