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农机行业如何走出“新路”?
2014/11/11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实施及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的首次实施,在我国农业机械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04年也成为我国新一轮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元年”。也正是得益于国家立法、政策拉动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农业机械化生产刚需,让我国的农业机械化生产和农机工业在10年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农业机械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
十年间,中国农机工业总产值从2004年的895.8亿元一路攀升到2013年的3800亿元,年均增长率保持在两位数;2004年农机行业利润不足23亿元,而2013年已经达到236.92亿元;农业综合机械化率从2004年的34.3%,激增至2013年的59%。十年间,我国大中型拖拉机产量增长4倍,联合收割机年产量十年中增长了335%。2012年,中国一跃成为全球最大农机制造国与最大农机消费市场。
十年的快速发展,让中国农机人形成了一种发展的惯性思维,大家更加习惯和适应这种快速增长,因而对于市场期待形成了持续的乐观情绪。然而,2014年这种乐观情绪被市场的“清淡”浇灭了。据中国机械联合会统计与信息工作部提供的数据,1-7月重点统计的产品数据看,拖拉机类产品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大、小型拖拉机同比分别下降7.46%和11.64%,降幅比上月扩大0.12和0.43个百分点;中型拖拉机同比下降6.86%,降幅比上月收窄3.2个百分点。收获机械呈恢复性增长,同比增长7.27%,比上月提高5.79个百分点。事实上,最近两年中国农机工业开始呈现增长乏力的趋势,起初是个别产品增长乏力、总体形势好,后来发展成个别产品形势好、总体增长乏力,2014年则出现了只有极个别的产品、极个别企业火热,大量企业和大宗消费的产品整体增长乏力的情况。据分析,这种变化应该不是行业周期性引起的需求变化,应该说这是农机行业进入转型升级“新常态”的标志。这种“新常态”的表现是市场饱和、竞争激烈、增长乏力、利润压缩,但农机行业的长期前景仍被看好。当前进入转型升级阶段的农机行业呈现出了一些新变化,主要表现为“政策市场化、用户专业化、土地集约化”。
第一,政策市场化。
《2014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指导意见》呈现了一个清晰的脉络:简政放权、尊重市场。补贴政策的市场化改革,是要让希望购买农机产品的用户,在购置补贴产品范围类的产品都可以享受到购置补贴。把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的权利还给农民用户,让消费者具备与企业、销售商议价的能力。一旦让用户具有了采购议价主导权,企业才能紧紧围绕用户、围绕市场下功夫,而不是天天围着政府政策转。企业也可以自主经营、公平竞争,市场主体双方自由博弈,使市场的竞争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农民受益、产业发展的双赢效果。农业部农机化司在新任掌门人李伟国到任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政策调研,为补贴政策的调整做出了相应的准备,相信在大的执政环境影响下,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向着市场化方向发展的问题上,是不会开出历史倒车的。
第二,用户专业化。
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农业补贴要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这给农民带来了利好,一些农民紧抓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实施的有利时机,纷纷扩大种植面积,向集约化、规模化种植发展。2013年全国农机合作社数量超过3.8万个、农机专业户520多万个。农业部预计,到2015年国内每个县级行政单位都将拥有至少一个合作社,则总数量将至少达到4.2万个。传统农户生产“小而全”,兼业化倾向明显,而以家庭农场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都集中于农业生产经营的某一领域、品种或环节,开展专业化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专业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仅可以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而且可以促进生产资源要素的资本化,使新型经营主体具有更强的生命力,这将推动农机需求和购买模式发生深刻变革。
第三,土地集约化。
随着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的持续推进以及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化,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市民化,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将日益减少。由此产生了“种不好、不愿种、种不了、管不了的土地怎么办?”的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合理、有序、规范地搞好土地流转工作,使土地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结合农田基本建设,鼓励农民采取互利互换的方式,解决承包地块细碎化问题。
截至2013年底,全国承包耕地流转面积3.4亿亩,是2008年底的3.1倍,流转比例达到26%,比2008年底提高17.1个百分点。经营面积在5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超过287万户,家庭农场超过87万个。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大部署,开启了农村土地流转变革的大门,随着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等相关制度的落地,土地流转政策推进进一步扫清障碍,这就意味着农村土地使用权将更大规模的进入流转市场并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土地流转规模化,将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单产。生产资料的集中采购,也将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此外,土地流转必然带来高科技农业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必然会推动大型高端农业机械的使用。土地集约化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免责声明:内蒙古农机展转载上述内容,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